北宋·佚名 《乞巧图》(局部)
七夕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和星宿的崇拜。晴朗夏夜,一条璀璨光带——银河横贯天际,而银河两侧,牵牛星与织女星熠熠生辉,引发了无尽的遐想。
最早将两颗星人格化的描述或见于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: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。跂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。睆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但此时牛郎织女之间尚未有完整的爱情故事。
到了东汉末年的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纤纤擢素手,札札弄机杼”中,牛郎和织女才有了较为成熟的人物设定。
明·仇英 《乞巧图》(局部)
展开剩余77%织女的“织”字代表古人认为她是掌管纺织业的神祇,由此引发出七夕“乞巧”的主题,相关节俗的最早记载或见于《西京杂记》:“汉彩女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俱以习之。”南北朝时期宗懔的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七月七日,为牵牛、织女聚会之夜。是夕,妇人结彩楼,穿七孔针,或以金银等为针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”,说明此时乞巧习俗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。
除了“穿针引巧”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,又衍生出“喜蛛应巧”“拜巧姐、吃巧果”以及“投针验巧”等民俗活动。
清·陈枚 《月曼清游图》(桐荫乞巧)
宋代《醉翁谈录》中有云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”。而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、周密《乾淳岁时记》等书也都对当时七夕乞巧的热闹场景和习俗进行了记载。
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七夕节的有趣故事吗?快来报名参加我们的七夕花束制作活动,体验“乞巧”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吧!
活动信息
活动主办
苏州古籍馆
参与对象
7—12岁少儿读者(及陪同家长)
活动时间
2025年8月16日14:00—15:00
活动地点
苏州图书馆一楼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
(姑苏区人民路858号)
进馆路线
由正门入馆后沿左手边至学古堂(总服务台隔壁)
注意事项:
请提前10分钟签到;
如当天有事不能参加,请提前取消预约;
请勿携带食品入馆;
每个少儿读者限一位家长陪同股指外汇股票配资门户。
请提前10分钟签到;
如当天有事不能参加,请提前取消预约;
请勿携带食品入馆;
每个少儿读者限一位家长陪同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